联系我们

电  话:86-027-81338849

手 机:18627010233

传  真:86-027-85780441

邮  箱:anyou9@163.com

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洪山二巷9号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联系我们 > 绿化热点 > 正文

绿化热点

雨季不看海,看看海外城市是如何做到的?

  还记得2016年夏天的雨季吗?雨水冲进民房,淹没我们的大腿,公交车、小汽车无法行驶。以为看海只能在沿海城市,原来内陆也开启了看海模式。看看下图,就知道武汉人民处在水深的境地不可自拔。


看海

【图片1】

看海

【图片2】

  为何城市内涝频发,年年雨季,年年看海,很大原因是城市的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与国内城市相比,国外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比较发达。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

  德国:透水地面

  在德国,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这与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关。德国的市政努力开发各种雨水渗透装置,根据不同区域铺就不同的透水路面。

德国:透水地面
【德国:透水地面】
  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

  透水路面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可补充地下水资源;还能通透“地气”,可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减少了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巴黎:下水道竟成旅游景点

  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这个处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从1850年开始修建,巴黎人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工。

巴黎: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
  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以及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等等。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

  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还是一处观光旅游点,1867年巴黎承办世博会期间就开始向游客开放,陆续有外国元首来这座地下迷宫取经。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今每年客流量超过10万人。下水道四壁整洁,没有想象中的污秽与腥臭。通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这样的市政工程,虽然初期投资巨大,后期使用过程中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年工程,惠及今日。在多雨季节,巴黎人畅行无阻,地铁通道上不会挂“瀑布”,车子也不会变成“潜水艇”。

  伦敦:8.1万公里下水道

  现在伦敦的排水系统是十九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建设的伦敦下水道,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伦敦:下水道
  1859年著名的工程师约瑟夫·巴瑟杰按“污水有效收集、将污染转移到泰晤士河口处理”的思路着手设计伦敦排水系统,包括“收集系统、截污系统和处理设施”3部分的建设和完善。收集系统由21000公里污水收集支管、720公里污水主干管和提升泵站组成。

  但是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使得当时运行良好的维多利亚下水道的排水容量备受压力。二十世纪以来,系统进行了关键而且重要的升级,现在,曾经组成伦敦排水系统的维多利亚下水道只占整个伦敦管渠的1%不到,仅污水主干管总长就达到将近81000公里,尺寸最大的比伦敦地下铁道还要大。

  2007年伦敦市投入17亿英镑,实施“泰晤士隧道”方案,这项排水隧道工程将在泰晤士河下面建设一条长35公里、直径7.2-9米的深层排水隧道,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伦敦城市排水系统过流能力,提升城市排水安全的目的。

  新加坡:排水渠遍布全国

  新加坡地处赤道,年平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一年里11月到次年1月间是雨季,几乎天天下雨。非雨季的时候,雨水也是不缺的。总的来说,新加坡很少出现被水淹的情况,这主要归功于它先进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之初,每起一座楼,每建一个街区,最大容量的排水系统一定是计划在前的,这是它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的结果。

新加坡:排水渠
【新加坡:排水渠
  刚到新加坡的游客,行走在这个城市国家的人行道上,会发现有很多沟沟盖盖,这些都是用来排水的。这样的排水渠遍布新加坡,足以应付正常雨量下新加坡城市的排水情况。

  相比国外完善的排水系统,中国该如何应对城市排水问题?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随着政府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的建筑绿化建设,相信下一个夏天,将告别看海模式。我们的城市也可以像国外城市一样,看不到太多的积水,干净、整洁,人们在雨中不再苦恼,而是幸福洋溢于表。

qq

QQ客服

QQ客服

客服热线: 18627010233
qq